城市化的高考地理题,高考地理试题模拟训练及答案大全
本内容由小编为大家分享关于招生简章、录取分数、报名考试、志愿填报等教育信息。
2017城市化高考地理练习题及答案
城市化是高考地理的必考知识,考生需要多做练习题巩固知识。为此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了2017城市化高考地理练习题及答案,希望对广大考生有所帮助。
2017城市化高考地理练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
(2014·济宁市期末)城市化过程可以分为景观城市化(即人们所观察到的城市景观,如道路、建筑物、绿地等)与人文城市化(即人的变化,如人口素质提高、生活方式改变等)。下图所示为某地城市局部区域的景观与人文发展指数分布。读图,回答1~2题。
1.该市甲、乙、丙、丁四个区域中,城市发展水平最高的是 ( )
A.甲区域 B.乙区域 C.丙区域 D.丁区域
解析:景观城市化与人文城市化指数越高,二者之间表现得越和谐,城市发展水平越高。
答案:A
2.下列有关乙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目前景观发育程度较高,城市规划合理
B.今后需加强道路和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
C.进行合理规划,加强人文城市化的建设
D.努力提高人口素质,倡导转变生活方式
解析:乙区域景观城市化远远落后于人文城市化指数,说明道路、建筑物、绿地等建设严重滞后。
答案:B
(2014·漳州七校第二次联考)读杭州城区空间范围发展变化示意图及杭州市城市化进程图,回答3~4题。
3.对杭州市城市形态变化影响较大的因素有( )
①河流 ②地形 ③交通 ④气候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杭州位于钱塘江河口平原,地形平坦开阔,利于城市布局和建设;图示杭州城市形态有沿河流(运河)、铁路等交通线延伸的态势。
答案:D
4.下列关于杭州市城市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城市化的主要动力是乡镇企业的发展
B.农业人口的数量和比重都在减小
C.城市化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D.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
解析:杭州市城市化的主要动力是工业化;2000年后杭州市农业人口数量(总人口-非农业人口)明显增加;杭州位于我国发达区域,城市化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还不到逆城市化程度。
答案:C
(2014·北京东城区高三期末)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热岛强度是用城市和郊区两个代表性观测点的气温差值来表示的。读“北京四季热岛强度平均日变化示意图”,回答5~7题。
5.热岛效应最强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北京市在四个季节中,冬季热岛强度最大,故该季节热岛效应最强。
答案:D
6.夏季一天中热岛效应最强的时间段是( )
A.6∶00~8∶00 B.10∶00~12∶00
C.12∶00~16∶00 D.22∶00~次日4∶00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北京市夏季一天中热岛强度最大的时段为22时至次日4时,即该时段热岛效应最强。
答案:D
7.减弱北京市热岛效应的主要措施有( )
①增加绿化面积 ②机动车限行 ③冬季利用地热采暖 ④道路铺设渗水砖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增加城市绿地、机动车限行都可以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冬季利用地热采暖增加了城市的人工热源,会进一步加强城市热岛效应;道路铺设渗水砖可增大下渗量,但对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效果不大。
答案:A
(2014·莱州模拟)城镇化水平重心的空间变化可反映出一个国家或地区城镇发展的空间状态。下图为1982~2010年中国城镇化水平重心的移动示意图。完成8~9题。
8.1982~2010年中国城镇化水平重心分布的变化可以反映出中国( )
A.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状态
B.第三产业发展的空间状态
C.人口总量增长的空间状态
D.农业发展水平的空间状态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1982~2010年中国城镇化水平重心分布的变化是由北向南,反映出我国经济发展水平重心南移。
答案:A
9.影响1982~2010年中国城镇化水平重心移动的主要因素是( )
A.资源因素与灾害因素 B.国家政策与经济因素
C.文化因素与政治因素 D.家庭因素与经济因素
解析:1982~2010年我国施行改革开放的政策,乡镇企业快速发展,是城镇化水平重心移动的主要因素。
答案:B
(2014·陕西一模)下表表示北京市城市与郊外的水循环相关数据,下图表示北京城不同历史时期雨洪径流变化状态图。读图表,回答10~11题。
北京城市中心区与郊外平原区相关水文气候数据
X Y 降水量(mm) 675.0 644.5 径流总量(mm) 405 267 地表径流(mm) 337 96 地下径流(mm) 68 171 蒸发量(mm) 270 377.5
10.图中最能反映当前北京城市雨洪径流变化状态的数码及表中XY的含义分别是 ( )
A.①X表示城市中心区,Y表示郊外平原区
B.②Y表示城市中心区,X表示郊外平原区
C.③Y表示城市中心区,X表示郊外平原区
D.④X表示城市中心区,Y表示郊外平原区
解析:受热岛效应与雨岛效应影响,城市中心区的降水量比郊区大,故X表示城市中心区,Y表示郊外平原区。由于城市绿地少、建筑用地多而地表径流汇集快,图中①的径流汇集最快,故最能反映当前北京城市雨洪径流变化状态的是曲线①。
答案:A
11.从水循环角度看,北京城市建设给市中心带来的问题及其应对措施正确的是( )
A.径流总量减少——从郊区调入地表水到市中心
B.地下水位的上升——适当扩大市区的绿地面积
C.蒸发量和下渗量减少——推广使用渗水砖、扩大绿地面积
D.降水量减少——减少建筑物的密度,控制城市发展规模
解析:城市建设使硬化地面扩大,不利于地表水下渗,地下水不易得到补给,水位不会上升,地表径流总量也不会减少;城市雨岛效应会增大市中心的降水;但硬化地面没有涵蓄水分的功能,故蒸发量和下渗量会减少,推广使用渗水砖、扩大绿地面积既利于地表水下渗,也利于增大地表蒸发。
答案:C
(2014·东北联考)城市首位度,一般用一个地区最大城市与第二大城市人口规模之比来表示这个最大城市的首位度,通常用来反映该国或地区的城市规模和人口集中程度。一般认为,城市首位度小于2,表明结构正常、集中适当;大于2,则存在结构失衡、过度集中的趋势。读我国各地区首位度统计表,回答12~13题。
东部经济地带 中部经济地带 西部经济地带 平均值 广东 平均值 湖北 平均值 青海 1984年 2.33 5.22 2.51 7.62 4.96 10.26 1997年 1.99 3.85 2.32 5.88 4.17 8.39 12.中西部地区城市首位度过高主要是因为 ( )
A.中西部自然条件差,自然资源在首位城市分布集中
B.土地面积大,城市数量多,发展快
C.区域经济落后,城市体系不完善
D.政策优惠,集中发展首位城市
解析:中西部地区经济落后,大、中、小城市体系不完善,导致城市结构失衡,过度集中,表现为城市首位度过高。
答案:C
13.造成从1984年到1997年的13年间,广东的城市首位度大幅度降低的原因是 ( )
①经济特区的设立 ②城市化进程的推动 ③逆城市化现象的推动 ④产业转移导致大量人口和资产外迁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①④
解析:上个世纪80、90年代,广东省城市化进程加快,加上建立了经济特区,使得广东省的城市发展渐趋合理。
答案:B
2017城市化高考地理练习题及答案二、综合题
14.(2014·宁夏银川月考)城市化过程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对环境产生深刻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某大城市1949~2012年发展统计图。
材料二 该城市中心与郊区平原的数据比较表。
(1)据材料一描述该城市的发展特征。
(2)据材料一中的右图,说明该城市发展对郊区农业的影响。
(3)据材料二,运用水循环的知识分析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解析:(1)读材料一图,左图中表示,非农业人口增加,即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比重增加。右图中表示建成区面积增加,即城市用地面积增加。这是城市发展的基本特征。(2)读材料一右图,随着城市建设面积增加,耕地面积减少,导致农业用地紧张。结合左图,人口在不断增加,对肉蛋奶、蔬菜的需求增大,所以城市的发展必然促进郊区农业结构调整,改变粮食种植为主的模式,发展蔬菜、乳畜、花卉等农业。(3)读材料二,可以发现,城市径流中以地表径流为主,郊区以地下径流为主。这就反映出城市发展中的问题。由于城市硬化面积大,雨水下渗量少,导致地下径流小,地表径流增大,易形成城市雨涝灾害。针对这一问题可采取多种不同措施。针对下渗量少,地下径流少,可以植树种草,增大绿地面积;也可以使用渗水砖,增加雨水的下渗。针对地表径流大,可以完善城市排水系统,整修城市河道,加速雨水的排泄。
答案:(1)非农业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比重增加;建成区(城市用地)面积增加。
(2)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蔬菜、花卉等农业;耕地面积减少,农业用地紧张。
(3)问题:城市硬化面积大,雨水下渗量少,地表径流增大,易形成城市洪涝。措施:下渗量少——植树种草,增大绿地面积;使用渗水砖,增加雨水的下渗。地表径流大——完善城市排水系统,整修城市河道,加速雨水的排泄。
15.(2014·山东济南模拟)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城镇化战略概括为十六个字,即“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随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我国出现了城乡空间重构的趋势。下图为城乡空间重构概念模式图。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从生产、生活和生态角度,说明“城乡空间重构”的内涵。
(2)分析“农田连片规模经营”对农业现代化的促进作用。
(3)从地理的角度,阐释城乡之间产业的分工与协作。
解析:(1)读图可知,工业生产向城镇工业园区集中,产业发展集聚。农业生产向规模化经营集中。在生活方面,农民居住地向城镇和中心村集中。从生态角度看,资源利用集约,环境问题集中控制处理,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2)在左图中,耕地集中连片,有利于扩大农场规模,提高机械化水平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商品率;有利于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有利于实现区域专门化,获得规模效益;有利于培育良种,提高农业竞争力。(3)城乡之间产业的分工与协作,要根据农村和城市的特点合理分配。农业生产占地面积广,农村的基础设施不如城市完善,所以在农村适宜发展农业和低端服务业。工业比农业占地少,对基础设施要求较高,所以工业和高端服务业主要分布于城市。同时,农村能够向城市提供农产品和劳动力等,城市可向农村提供资金、技术、农业机械、电力等,这就是协作。
答案:(1)产业发展集聚,即工业生产向城镇工业园区集中。农业生产向规模化经营集中;农民居住集中,即城镇和中心村集中;资源利用集约,环境问题集中控制处理,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2)耕地集中连片,有利于扩大农场规模,提高机械化水平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商品率;有利于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有利于实现区域专门化,提高农业竞争力。
(3)分工:农业和低端服务业主要分布在农村;工业和高端服务业主要分布于城市。城乡协作:农村向城市提供农产品和劳动力等;城市向农村提供资金、技术、农业机械、电力等。
猜你感兴趣:
1.高考地理人口交通和城市练习题
2.地理高考真题及答案
3.2017高考模拟考试地理试卷
4.2017高考地理模拟试题
高考招生网Www.ZhaoSheng.net提供最新高考成绩查询时间,高考成绩查询入口,高考信息,高考志愿填报指导,高考政策,高考分数线,高考录取人数,高考真题,高考作文,高校招生报名信息。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联系电话:135-2467-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