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报志愿常见问题及应对策略下,志愿填报大数据背后的判断法则
本内容由小编为大家分享关于招生简章、录取分数、报名考试、志愿填报等教育信息。
志愿填报中数据分析的误区及应对策略
误区一:使用最低分的误区
应对策略:至少要用平均分
最低分这个指标,从逻辑与数学的意义而言,是能否上一个院校(或专业)的必要条件,只能起到否定的作用(不能上),这不是我们考生和家长的目标。我们追求的目标是应该有90%以上的概率能上学!是一种肯定,而不是否定!而我们大多数人的思维定势往往是想以最低的成绩上最好的院校。从感性而言可以理解,但从理性来讲,不够明智。
而平均分是一个充分条件,能起到肯定的作用(但应注意,这种肯定是统计学意义的肯定)。同时,应该注意,平均分也有其局限性。
误区二:平均分算法错误的误区
应对策略:所有考生的实际平均值
平均分并不是最高分与最低分的几何中心(最高分与最低分的算术平均),而是低于几何中心位置。有的学者提出了3/8方法、2/5黄金线法等,有一定的合理性,最好的方法是大数据分析法----使用所有考生的实际平均值。
另外,由于最高分与最低分(属于极端值)的不可靠性和偶然性,在数据分析的过程中,应该按极端值处理的方法进行。最简单的事例是,在各种竞赛的评比中,经常用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就是这个道理。
误区三:只用一年数据的误区
应对策略:至少用三年,最好用四至六年的原始录取数据
如果只用一年的数据,偶然性的因素不会排除,招生录取的“大小年”现象无法回避,至少要用四到六年的数据。
所谓大小年的现象,就是高校招生中某个或某些学校的招考人数很不稳定,起伏很大。某一年填报该校的人数比计划招生数高出许多倍,直接结果是当年的录取分被抬得很高,这一年称之为大年。由于上一年录取分高,竞争异常激烈,使下年许多考生望而却步,不再报考该校了,带来的结果是参与竞争的人少,录取分相应就降下来,我们将其称之为小年。再下一年的考生看到头一年的录取分不高,可能报考的人又多了......如此循环,报考人数和录取分起伏十分明显,就形成了所谓的大小年现象。
在志愿填报实践中,要尽力避免数据分析的各种误区,综合应用线差法与位次法,克服各种方法的缺点,整体考察,宏观把握!事实上,高考(课程)志愿填报从数学的观点而言,是一个无解的题目,我们所努力的方向是尽量减少误差、减少填报志愿过程中的失误。
高考招生网Www.ZhaoSheng.net提供最新高考成绩查询时间,高考成绩查询入口,高考信息,高考志愿填报指导,高考政策,高考分数线,高考录取人数,高考真题,高考作文,高校招生报名信息。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联系电话:135-2467-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