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哲学系有哪些专业,北大哲学硕士伦理学考什么
本内容由小编为大家分享关于高考时间、高考查分、一分一段、高考分数线、高考志愿填报、大学院校排名等教育信息.北京大学美学专业是下属于北大哲学系,因此北大美学不是文艺美学(北大中文系有文艺学)、也不是研究艺术理论(北大艺术学院有艺术学),而是哲学美学,是在哲学的层面上研究艺术及传统文化中的审美意识。如果你有志于做学术,并且
本内容由小编为大家分享关于高考时间、高考查分、一分一段、高考分数线、高考志愿填报、大学院校排名等教育信息.北京大学美学专业是下属于北大哲学系,因此北大美学不是文艺美学(北大中文系有文艺学)、也不是研究艺术理论(北大艺术学院有艺术学),而是哲学美学,是在哲学的层面上研究艺术及传统文化中的审美意识。如果你有志于做学术,并且不仅仅是停留在经验学科的层面上,那么美学也许相比于文艺学和艺术学能使你对很多问题有更本质和更深刻的理解。广义说,北大研究美学的老师主要分布在哲学系、中文系和艺术学院。当然,在文艺学、艺术学和美学中到底如何选择和取舍,还要看您自己的兴趣点。
中国哲学
################################################
【中国哲学史- 北大教研室 -北京大学出版社】-2星
==
这本书很难代表北京大学中国哲学的雄厚实力。但是作为考研的工具书,你大可放下意识形态的问题。当然,你也可以选择
==
【中国哲学史(两卷本)-冯友兰-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3星
或者
【中国哲学史-郭齐勇-高等教育出版社】-3星
西方哲学
################################################
【西方哲学简史-赵敦华-北京大学出版社】-5星
【新编西方现代哲学-赵敦华-北京大学出版社】-5星
==
永远不要以为看美学史就不用看哲学史了,尤其是西方。这是一个极大的误区,也是很多人考不了高分的关键。看过章老师美学史的朋友就知道,章老师是多么强调哲学功底,如果你对一个哲学家的哲学思想不了解,那么你也不可能很好理解他的美学思想。更何况你其实考的是哲学系。赵老师的这两本书,相当全面,如果其中你有看不懂的地方,可以借鉴其他哲学书籍。
美学原理
################################################
【美学原理-叶朗-北京大学出版社】-5星
==
这本书的重要程度不用我说了
==
【回归:当代美学的11个问题-彭锋-北京大学出版社】-4星
【美学导论-彭锋-复旦大学出版社】 -4星
==
如果你想真正了解现在世界美学界的动态,想对美学有深入的认识和了解。那么彭老师的书是必看的。彭老师是叶老师的徒弟。尽管两人看似在一些问题上的看法上并不一致。但从整体上看,两者在主导倾向上是一致的,看彭老师的书会帮助你更好理解叶老师的书。也是对叶老师很多问题的微观展开。其中《美学导论》是刚出的新书,我还没有具体看,但是应该和他的上课内容类似。
中国美学史
################################################
【中国美学史大纲-叶朗-上海人民出版社】-5星
==
这本书当然非常重要,但也要注意,因为出版已久,叶老师也一直没有修订过。所以看这本书也需要批判看,需要结合朱老师的新书一起看。
【中国美学名著导读-朱良志-北京大学出版社】-5星
==
非常重要一本书,要和叶老师的书结合起来一起看
【百年中国名学史略-章启群-北京大学出版社】-4星
==
章老师对现代美学史诸多批判都是很重要的。
【中国美学十五讲-朱良志-北京大学出版社】-5星
==
很多人都认为朱老师的书不适合备考复习。我倒以为如果你真的能领会到了这本书的精神,那么对于中国美学你也算入门了。
【真水无香-朱良志-北京大学出版社】 -3星
==
朱老师的书非常多,有闲心的朋友可以一一找来看,但是对于考试有多大作用,我却说不好。我以此书为例。此书前半部分探讨了很多中国美学重要的问题,也是对朱老师之前很多观点的修正。应当说,朱老师的书,你读了以后一定是有收获的,但是因为书毕竟太多,你需要有选择性的读。在这个意义上《中国美学十五讲》是最概括性的。
西方美学史
################################################
【新编西方美学史-章启群-商务印书馆】-5星
==
此书相当重要,可能已经买不到了,大家应该想办法从图书馆借出来复印。
【西方美学史教程-李醒尘-北京大学出版社】-2星
【西方美学史-凌继尧-北京大学出版社】-2星
【西方美学史-朱光潜-人民出版社】-1星
==
这几本书都是在老的范式下写的,但相对在深度上却有所欠缺,可以和章老师书对照着看。
【20世纪西方美学史-张法-四川人民出版社】-3星
==
20世纪单单了解美学史是不行的,必须结合赵敦华老师的哲学史一起看。这本书的好处在于,张法老师语言很通俗,比较容易读懂。相关书籍还有
【20世纪西方美学史-周宪-南京大学出版社】-3星
==
和张法老师的书类似,但是两人侧重点各有不同,张老师的书体系性更明显,这是需要大家注意的。
【哲人与诗-章启群-安徽教育出版社】-2星
==
章老师早年关于现代西方美学的一本书,注意章老师的关注点。
其他书
################################################
【西方美学与艺术-彭锋-北京大学出版社】-4星
==
这真是一本好书,因为写作方式很特殊。所以你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加深对西方美学、美学原理和艺术的看法。如果能把这本书用好,相信受益匪浅。
【美学的感染力-彭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星
==
彭老师早年的一本书,很多问题,他后来都在新书中更新了。至于那些没有更新的问题,可以一读。
【完美的自然-彭锋-北京大学出版社】-3星
==
具体问题的细致展开。
【现代美学体系-叶朗-北京大学出版社】-1星
==
已经被《美学原理》刷新了,当然读了肯定也有帮助,能让你意识到叶老师或者北大美学一直在关注的问题。
【美学散步-宗白华-上海人民出版社】
【艺境-宗白华-北京大学出版社】
【文艺心理学-朱光潜】
【哲学导论-张世英-北京大学出版社】
==
这些书都属于前辈们重要的作品,叶朗老师的思想来源,如果有时间都可以一看。但是能消化多少看各位自己的修为。
美学哲学研究生好考吗
不好考。 哲学是一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属哲学类专业,基本修业年限为四年,授予哲学学士学位。哲学是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以整个世界的普遍规律为研究对象,又对具体学科进行理论指导。基本学制:四年。各高校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实行弹性学制,允许学生因自主创新创业而延迟毕业,采取的方式包括保留学籍、休学等。专业理论课程学分原则上不低于60学分,总学分应根据各高校规定执行。什么是美学?美学属于哲学的范畴吗?
高考招生网小编还为大家带来什么是美学?美学属于哲学的范畴吗?的相关内容。
我对美学的认识和理解是:这是一门非常深奥而又纯粹的学问。爱美是人的天性,人人都有爱美的能力,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研究美的能力和天才。审美和美学根本就是两回事,审美本质上是人类的社会生活现象,而美学则是对这种生活现象作哲学的追问。美学最初隶属于哲学,后来才从哲学中分离出来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学术的角度来说,美学是跨学科,涉及到哲学、人类学、艺术学等多种学术门类,作为研究,它需要深厚的学术修养,特别是哲学的功底。但现状却是,到处都有美学,美学研究的队伍之庞大和美学著作以及文章之多,让人望洋。有服饰美学、建筑美学、音乐美学、教学美学、文化美学、装饰美学、体育美学等,各种大的美学门类中又可以划分为更为具体的小的美学门类,如体育美学中又具体有足球美学、篮球美学、舞蹈美学、围棋美学等。现在似乎只差“吃饭美学”、“解溲美学”之类的了。但读这些美学论著,我们除了看到一些美学的术语和概念以外,根本就看不到哲学。我们看到,有些甚至写了多本美学专著的学者,对哲学其实一无所知。有的美学论著谈的根本就是一些简单现象以及对现象的体会,不过借用了美学的外表,实际上根本就无深度可言。这里附带谈一下我对实践美学的认识。我认为,实践美学最大限度地发展了马克思《巴黎手稿》中的美学思想,与国内其它美学派别相比,最具有理论阐释功能,但它同样存在严重缺憾。弥补实践美学缺憾的关键,我认为并不是宣布要“超越”或“否定”它——任何想超越和否定它的美学学者,尽可去建立自己的美学体系,而不必靠“超越”、“否定”的舆论迫使实践美学的“引退”——而是实践美学自身的学科定位:它究竟是给审美实践以指导的社会科学美学还是建立在实践哲学基础上的人文思辨美学。目前的实践美学是具有科学品格的,譬如,在对审美发生规律的揭示上,实践美学的科学性是无可替代的;在文化审美价值生成的阐释上,也是有阐释力的,当然需要对“本质力量对象化”所造成的“泛美主义”加以适当限定(详见后文)。但就实践美学的整体学科特征来看,我个人认为,它更接近于思辨美学。实践美学中不仅有“积淀”、“有意味的形式”等难以证真或证伪的思辨概念,而且,“本质力量对象化”、“自然的人化”也成为以实践为本体思辨展开揭示“美的本质”与“规律”的逻辑起点或理论基石。这使实践美学所揭示的美的本质与规律,同样具有极大的审美阐释盲区。 当然,对于思辨的实践美学来说,这并不是缺陷,或许正是其纯正学术品格的体现。譬如说视觉对称美,只是源自人的两眼结构,显然毫无学问深度可言,而如果用思辨的语言,将其解释为“有意味形式”、“自然向人生成”或“实践劳动创造”等等则显然深奥的多。但对于要走向科学的实践美学来说,这却是严重的缺陷,但它并不能靠对现有体系的修补来解决,而是要靠新的体系建构和对“美的规律”的充分揭示来实现。这却是很难的。笔者从事社会科学美学研究,自知才疏识薄,用了几乎15年时间也没有穷尽对“美的规律”的把握。因此,看到有些先生能在一篇论文揭示美的规律,而且附带将真、善、美规律统统网尽,我只有像当年福楼拜对乔·治桑所表示的那样,羡慕之余,只能自愧弗如[7]。 从价值属性谈审美价值 从价值学角度探讨美的本质和规律,正如朱立元先生指出的,的确不是美学新说;但引进价值概念后对美的本质和规律的研究并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也是事实。究其原因,我想大半不在美学自身,而在价值学。数十年来,哲学界对价值学深入研究后,竟得出几乎与二千前年柏拉图“美是难得”的同样的结论:价值是哲学理论中“最深奥、最烦难的领域之一”[8]。我这样说,也决没有否定价值学美学的意思,而只是说,美学学者在运用价值概念时要多一些谨慎。像陆梅林先生认为价值是“物的物质属性”的观点,今天在价值学研究中便已被大多数学者所否定。否定的原因,并不是因为它不符合马克思的“说法”,而是因为其学说本身难以自圆。像商品价值,它“连一个自然物质原子也没有”[9],怎么能说成是“物的物质属性”呢?朱立元先生认为价值是“关系范畴”,是目前哲学界较为普遍的观点。我则认为价值的存在论本质是一种系统属性,是一种结构性和获得性系统质,如商品价值,只有在商品交换系统中才存在。当然,不同的价值理论可以共存,彼此间的论争也不属于美学范畴;无论我们引进怎样的价值理论,关键是要能解决美学的理论困境。 但需要指出的是,这之中同样不应当有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马克思生前虽然在一般语义上用过“价值”概念,但他从未从哲学角度研究过“价值”;马克思著作中的“价值”,主要是经济学的价值。这与西方学术史上哲学“价值学”较经济学“价值学”诞生较晚的轨迹是基本一致的。因此,陆先生所谓“在马克思主义价值论看来”云云,是欠严谨的。而朱立元先生引用的马克思那段论“价值”的“经典语录”也有误,“‘价值’这个普遍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因而,这也是‘价值’的种概念”[10],并不是马克思原话,而恰恰是马克思转述他所要批驳的瓦格纳的观点。我国学术界对马克思的这一“误读”,是十多年前郝晓光先生首先发现并更正的。其后,李德顺先生在他的《价值论》中又有详尽的考证。马克思不同意把“商品价值”作为这种“价值”属概念的原因很清楚,因为这种作为种概念的“价值”实际上是从“使用价值”演绎出来的等值概念,瓦格纳企图用这种推演将“商品价值”变成商品“使用价值”的派生物,以抹煞“商品价值”的特殊社会本质。因而,无论这一表述多么合乎我们对价值的理解,也不能拿来作为马克思对“价值”概念的定义[11]。但十多年来,由于学科隔阂,美学界经常有人将其作为马克思的“价值”定义习惯性地转引,这里顺便更正,以免继续误读下去。 其实,这段话是不是马克思的原话,并不影响它的真理性。李德顺先生自己也认为哲学价值更接近于马克思的“使用价值”,他的“价值”定义也是客体对主体“需求的满足”,属于价值“效用”说。因此,上述“误读”,也不影响朱立元先生对价值和审美价值论述和他对陆梅林先生的批评。而正如朱先生指出的,陆先生同样也认同价值“效用”说,陆先生甚至直接把“使用价值”概念作为“价值”的定义。但问题的关键在于,价值“效用”说本身有很大的局限性,它既无法涵盖作为价值“特殊”的“商品价值”,更无法充分解释审美价值,尤其是文化审美价值。一些学者在运用效用价值探讨审美价值时,甚至陷入了阐释的循环:客体具有审美价值,所以能满足主体的审美需求;而客体所以具有审美价值,则是因为它能满足主体的审美需求。这样的“美学研究”,确如赵汀阳先生所说,“没有用处”。同时,审美应具有某种程度上的超功利性,这也是各派美学的共识,而效用价值恰恰是指物的功利价值。尽管效用价值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审美价值,但毕竟不应成为审美价值尤其是文化审美价值的主体。正因如此,价值“效用”说使我的审美价值系统研究,遇到难以逾越的障碍。为此,我从马克思劳动二重性观点中受到启发,提出了文化价值与文化效用价值共存的“价值二重性”观点。 大家知道,人类区别于动物本能的文化实践活动,都是自觉的意志行为,都有着既定的实践目的;人类在实践中创造文化客体、创造客体的文化效用价值的同时,也创造了自身和对象的文化价值。人类的一切实践活动,从一方面看,是人类创造力合目的性的付出,体现出主体的文化效应价值;作为具体的实践活动,创造出客体的千差万别的文化效用价值。人类的一切实践活动,从另一方面看,则是对人类创造力本身的确证,它体现出主体的文化价值;作为性质相同的人类创造性活动,它对象化形成客体的文化价值。客体的效用价值不完全等同于主体的效用价值,更不完全等同于主体或客体内含的文化价值。而主体的文化价值对象化为客体的文化价值,并由客体文化价值加以对象性确证,因此,这两者是完全等值的。 明眼人很容易看出,我这里所谓的“文化价值”,就是客体所“对象化”、“物化”的“人的本质力量”,它同样源自《巴黎手稿》,而且应当成为科学的实践美学中应有的概念,因为它既是对“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价值描述,又可以解释文化审美价值的客观性。的确,人们欣赏实践创造文化客体时,主要并不是欣赏它的效用价值,而是欣赏它所内含的主体创造性——人类的力量、技术、学识和智慧。尽管离开效用价值,很多文化客体将失去审美价值,但客体的审美价值却与其效用价值没有直接关系。那些模仿名家足以乱真的赝品,并不影响对外行观众的审美效果,但在行家眼中,它却一文不值,因为其中缺少人类最宝贵的文化独创性。当然,引进“文化价值”概念,并不能完全克服实践美学固有的理论阐释盲区和误区,这不仅因为前文化审美价值和社会审美价值[12]无法由它阐释,而且因为,所有的文化客体皆具有文化价值,但显然并不都具有文化审美价值。这的确是实践美学的一大理论缺憾,甚至连坚持实践美学的杨恩寰先生在承认“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确有混淆“物质生产实践与审美实践”弊端的同时,也认为“这个命题不完全适合表述实践和审美实践”[13]。其实,正象现实的物质实践和审美实践之间并不存在堑沟一样,文化价值与文化审美价值之间也不存在质的绝对差异。差异只存在于文化价值的量的或程度的方面。这个量或程度方面的差异,也就是制约文化价值向文化审美价值转化生成的一种价值差距或价值尺度。 我们知道,人类的文化实践在创造水平上是千差万别的,即使同一主体、同一专业领域中的实践活动,主体每次的文化价值创造或实现水平也是绝不相同的。象同一木匠制作的家俱,其工艺难度和技术发挥水平总是有高下之差异的;象同一作家创作的小说,其形象塑造与语言表达水平也是有优劣之区分的。这些客体所物化的主体创造本质或客观实现的文化价值水平显然是不同的。文化审美价值作为对人的创造性本质的肯定,显然只能以其中价值实现水平最高的客体为审美对象。而作为创作者本身,无论木匠还是作家,通常也是知道这种差异的,他们自己也总是将那些水平最高的作品作为“代表作”,以其为美。而那些大路货、大流作品,寻常价值实现水平的客体,创作者自己也不会宣耀,也不以为美。由“本质力量对象化”所产生 高考招生网ZhaoSheng.net高考招生网提供最新高考成绩查询时间,高考成绩查询入口,高考信息,高考志愿填报指导,高考政策,高考分数线.高考录取人数,高考真题,高考作文,高校招生报名信息.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联系电话:135-2467-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