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挺福高考作文押题准吗,梁挺福作文大猜想
每年的《高考作文大猜想》撰写肯定是我高考前一道高度重视的大作业、大任务。从2021年到2021年,一年一度的梁挺福式《高考作文大猜想》已经整整陪伴大家度过10年。10年,一个不短的时间,却能改变很多人的命运,不少当年的受益考生已经鹏程万里、前途无量,更多的是帮助一届又一届高中毕业生在高考关键时刻提分增效考上心仪的院校和专业,实现他们的梦想。
都说,十年磨一剑。在长达10年的坚持和努力中,我为之付出了太多太多,每年高考一结束我就开始着手下年度的高考作文大猜想,一整年的材料和话题悉心准备、一个月的闭门专研和优中选优以及高考当天的惴惴不安,每年都承担着巨大的期待和煎熬。当然了,每年同时也会享受着来自四面八方家长的感激和问候,真的是痛并快乐着!期待2021年十全十美!
十多年来,我习惯上会去揣摩高考作文的命题趋势和规律,其中一个重要的看法是,命题涉及内容领域往往有迹可循。怎么循呢?就是想命题者的心理感受。每一个命题者在命题时会受到他自己的认识和情绪背景的影响,有些东西会不自觉地环绕在他的脑海里,最终影响他的命题。
那为什么高考作文命题老师明明知道一些热门关键词和事件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内容,如2021年改革开放40周年,2021年恢复高考40周年等,仍然把它作为命题材料呢?我认为这正体现了高考作文命题的一贯思路,不回避热点,但绝不是照搬热点。坚持文以载道,彰显社会的核心价值观。高考历来不刻意寻求生僻怪异的话题,总是从身边熟悉的材料出发,挖掘有价值的话题,让考生表达独特而深刻的见解。考生应该是人人有话可写,但是能否写得独特而深刻,恰恰由考生的思维水平和认识水平来决定。
根据对近几年高考作文试题命题方向的研究与分析,我发现,高考作文命题专家越来越倾向于在试题中暗含热点事件,以引起学生对社会、人生的关注,进而考查学生由表及里或透过现象看本质地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高考作文题作为考试内容的载体和呈现形式,蕴含并集中体现高考立德树人的育人导向。
经过上文的详细分析,细心人也早已发现此规律。于是乎,针对《2021高考作文大猜想》中的每一个猜想主题,都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切入分析,挖掘素材背后的不同内涵,绝对可以灵活应用在2021年的高考作文当中。
(如想了解《2021年高考作文大猜想》和《高考作文提分少不了》朋友, * )
言归正传,今年的《梁挺福:2021高考作文大猜想》依然沿用前9年的模式,“高考作文大猜想”一共有18大内容,每个内容都浓缩为一个精短扼要的题目,每个内容都由3个要素:题目、素材和点拨组成。这样架构方便于家长和考生深度理解,容易挖掘素材背后的真实内涵。这18大内容几乎覆盖了当前的核心价值观、优秀传统文化以及时事热点内容,而这些内容恰恰是命题者最想通过以试卷的方式跟未来的社会建设者进行对话和交流,来考查考生的所思所想,从而进一步推动和促进优秀文化教育的发展。古人云“文以载道”,作文还真能反映考生对当代社会的思考与认识,培养人格力量与文化使命感。
【作文猜想五】文化创新,匠者仁心激发新活力
一、作文素材
素材(一)
央广网2月19日消息:19日晚,元宵节,“正月紫禁城上元之夜”,倾情上演,让国人大饱眼福。据悉,“紫禁城上元之夜”文化活动是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第一次在晚间免费对公众开放,也是紫禁城古建筑群第一次在晚间被较大规模点亮。正月十五古称上元,夜谓之宵,故名元宵。其实元宵节这天,本身就是月圆之时,而圆月本身就代表着思念,代表着团聚,凝结着亲情。亲朋团聚和亲情浓烈,也是元宵节最美的样子之一。“紫禁城上元之夜”文化活动是故宫“紫禁城里过大年”系列展览活动的延续,让新春的故宫博物院,在深沉壮美的厚重文化之外,以更加“接地气”的方式,让公众沉浸其中,感受博物馆里独特的节庆味、人情味。
“我宣布,现在开始倒计时,5、4、3、2、1,请观众进入紫禁城!”
正月十五元宵夜,晚上6点30分,北京室外温度1度,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出现在故宫博物院午门广场,开门迎客。
这是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次举办“灯会”;紫禁城古建筑群首次在晚间被较大规模点亮;首次在晚间免费对预约公众开放。许多观众没抢到票,依然愿意站在宫墙外,感受延续了近600年属于中国传统节日的热闹气氛。
是的,故宫很老了,老到600岁;但故宫又很年轻,是新晋网红。
故宫下雪了,故宫亮灯了,故宫晒账单了,故宫的元宵夜……轻轻松松就引发一场又一场全民热议甚至狂欢。
这些年,博物馆热是个现象,很多博物馆都在做着接地气、人情化的历史文化表达,但故宫的热,成了现象级文化,它已经突破了原本专业的博物馆圈层,成为大众文化的追逐点。
让文物“活”起来。这句话,我们说了很多年。600岁的故宫,为什么反而能在“互联网+”时代越活越好,甚至逆生长?
素材(二)
故宫是怎么红起来的?
2021年,单霁翔“入宫”,对故宫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跟很多事业单位一样,故宫博物馆长期依赖于国家财政拨款,2021年以前,门票才是主要收入来源。
2021年,故宫先后禁车、禁烟。
2021年8月,一组“雍正:感觉自己萌萌哒”的《雍正行乐图》,在网络上获得80万人次转发。故宫开始把皇帝、故宫里的猫、文物等作为IP,玩起了流量变现生意。
2021年6月,故宫宣布“每天只接待8万观众”。开放了90年的故宫,开始限流。
2021年,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意外走红,在B站上点击量超过200万。同年,故宫开始与腾讯合作,出品了一系列文化产品,让线下流量与线上合并。
2021年,故宫开拓“古风零食”版图,推出各种糕点礼盒,款款火爆。当年,故宫所有的文创产品全年总收入达15亿元,超过1500家A股公司。
2021年10月,《上新了·故宫》播出,故宫进军综艺界。
2021年12月,故宫跨界彩妆领域,推出故宫口红,也掀起了全民热议的“口红宫斗”事件。
2021年1月,故宫举办“紫禁城上元之夜”活动,抢票大战如“决战紫禁之巅”般激烈。
2021年4月8日,据人民日报报道,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在任职7年后于当天退休,敦煌研究院院长王旭东接任。
二、构思点拨
文化需求旺盛,给博物馆发展打开想象空间。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对文化需求不断加码,博物馆作为文化重镇,日渐走出“冷宫”,助力于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据中国旅游研究院测算,2021年春节期间,全国旅游接待总人数4.15亿人次;其中,参观博物馆的游客比例高达40.5%。以故宫博物院为例,7天接待游客40.7万人次,大年初一接待了8万人次,同比增长42.9%。
时势造英雄,文化创新让博物馆有了无限可能。让文物活起来,将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增长,故宫博物院堪称急先锋。每一个创新之举都攒足流量,成为国内博物馆当仁不让之“网红”。“数字故宫社区”,实现数字展厅的分享与互动;“每日故宫APP”,每天给用户推送一套珍贵文物的图文介绍;日历、丝巾、水果叉等一系列文创产品线上线下热*,为故宫带来丰厚收益。94年来首次开放夜场,故宫在创新路上再次甩开膀子迈大步,成为新一轮的流量担当。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故宫不“故”,创新是其“源头活水”,这一点对博物馆同业富有启迪。一方面,像故宫博物院这类国家级博物馆门庭若市、人如潮涌,甚至不得不采取限流措施;另一方面,也有一些博物馆门庭冷落、无人问津,空有偌大的场馆。究其原因,除了资源禀赋不同之外,也与博物馆本身的创新能力、运营模式不无关系。有些博物馆展品陈列方式千篇一律,不会讲故事;珍贵文物得不到有效呵护,蓬头垢面、没有尊严;服务生硬,对参观者一副爱搭不理的样子……一言以蔽之,就是缺乏用户意识。打开门办博物馆,服务意识要以人为本,服务手段要勇于创新,以创新为抓手进行自我提升。
创新发展落在博物馆层面,内部挖潜是一个方向,像故宫博物院首开夜场就是挖潜的一个案例;向外拓展也是一个方向,纵观全球博物馆流变,博物馆不再只是一个收藏、保管、展示的场所,越来越多的资源融合、跨界合作,不断丰富着博物馆的概念。博物馆+图书馆、博物馆+餐厅、博物馆+地铁、博物馆+酒店、博物馆+音乐会、博物馆+健身……昭示着“博物馆+”已经进入更多元化的时代!
苟日新、日日新。创新,才能让博物馆续写不老的传说。
近两年一直热播的《中国诗词大会》以文化综艺节目为载体,通过选手比拼、嘉宾点评等模式,普及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领会中华诗词的文化精髓。纵观《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国家宝藏》、《朗读者》和《见字如面》等这些热播的文化类综艺节目,把传统文化的精髓呈现给大众,呼唤出隐藏在传统中的、能引起大众共鸣的民族DNA,找到曾经支撑民族文明前进的力量,也让娱乐综艺节目在传承文化中获得了提升,拥有鲜活的生命力。
对于一个民族来说,优秀传统文化就是这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是增强这个民族凝聚力的重要纽带,是这个民族不断创新的智力之本,要在传统文化的创新上不断发力,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讲好故事?
2021年被人称之为“央视文化节目元年”,《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朗读者》、《见字如面》等等节目涌入观众视野。在这个娱乐至死、四处充斥着明星八卦的时代,这些文化节目的出现无疑是一剂强心剂,让那些被遗忘的文化重新回归到年轻一代人的视野之中。
☞延伸阅读:
(一)公元1420年,北京紫禁城正式竣工,明成祖朱棣从南京迁都北上。他做梦也没想到,599年后,这片原本隶属皇家的宫殿型建筑将在一个元夕夜向平民大放异彩,甚至受欢迎得让一种叫做预约页面出现502。
2021年将是故宫建成600周年。
(二)《国家宝藏》由央视与故宫博物院等九家国家级重点博物馆合作,在文博领域进行深入挖掘。故宫600年之际,故宫博物院联合八家国家级重点博物馆以《国家宝藏》为题举办一次特展——每个博物馆只选出一件宝藏入驻特展。每集一家博物馆,每个博物馆推荐3件镇馆之宝,交予民众甄选。每件宝藏都拥有自己的明星“国宝守护人”,他们讲述“大国重器”们的前世今生,解读中华文化的基因密码。27位“国宝守护人”透过节目的核心元素能够看出《国家宝藏》尝试在文物与人之间建立联结,拉近当代人与历史文物的距离。(梁挺福版权所有)
高考招生网wWw.Zhaosheng.NET提供最新高考成绩查询时间,高考成绩查询入口,高考信息,高考志愿填报指导,高考政策,高考分数线,高考录取人数,高考真题,高考作文,高校招生报名信息。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联系电话:135-2467-2021